便血一般是什么情况导致的
便血顾名思义就是大便带血,医学上将肉眼能见到的便中带血称为显性便血,肉眼见不到的则称为大便潜血。便血可能是消化道发生病变的一个迹象,需要引起警惕,下面来看便血的具体类型和导致的原因。
1、看得见的:带血和黑便
除最为常见的肉眼可见的大便表面的血液之外,便血另外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黑便。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后,流出的血液在食管、胃至肠道内分解出铁,与细菌产生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呈黑色。
当出血量在50~70毫升(一小茶杯)以上时就可出现黑便;而大便黑亮像柏油时,说明出血量在100~500毫升(一碗至一瓶)左右,如果连续3~4天解柏油样大便,说明出血量可能达到1000毫升以上,即血液总量的1/4左右,病人也许开始出现休克了,需要立即送医。
2、看不见的:潜血
潜血是失血量过小或血液已被分解而无法肉眼辨别的便血,必须通过检验才能发现,但潜血不代表出血量少,一些上消化道(比如胃、胆道)大出血的病人,虽然出血量很多,但血液在从食道到肛门这个长途旅程中已经被消化液分解成各种碎片了,只有通过潜血实验才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一般来说,1天的消化道出血量在5毫升(一试管)以上,潜血即可呈阳性,而大便颜色却依然毫无改变。
需要提醒的是,潜血实验弱阳性(检验单上一个“+”),并不一定是便血,饮食中的动物肉(主要是红肉)、血(肉、血中的铁同样可以在人体肠道内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或服用含铁的药物,也可以造成潜血的假象。此外这些食物或药物服用过多时,还有可能造成“假黑便”。
便血的来源
便血一般都是分三段出没的。
1肛门段
首先被列入的就是肛门疾病,痔疮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痔疮常引起大便表面和卫生纸上小量鲜红色血液,这种出血一般由于硬的大便勉强通过肛门,损伤痔疮充血的小静脉所致,出血量不多,往往只有几滴,以不痛居多。
肛裂和肛瘘是肛周另外两个较常见的疾病,可出现便后少量滴血,一般都会伴有便时或便后较剧烈的疼痛,肛瘘还可见有反复的流脓口,周围红肿,热痛。要强调的是,有肛门疾病时并不能排除其他原因的便血,还是需要做些检查予以排查。
2结直肠段
结直肠就是平时说的“大肠”,是癌症较为高发的一个部位。结直肠癌是便血的常见病因之一,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除便血外,大肠癌的症状还可有下腹痛、拉肚子、大便变细、便中带鼻涕样粘液、里急后重等不适。
肠息肉病也是便血的常见原因,特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肠息肉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常常是少量的血液附在粪便的表面,没有其他症状。
急慢性肠炎也是便血的一个常见原因。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还常有拉肚子、肚子痛等不适,身体情况一般都比较差,消瘦,长期低热等,部分还可出现抑郁等精神症状。急性肠炎如痢疾、阿米巴病等,一般都是饮食不洁导致的,也可出现便血,还伴有明显的腹泻。
3小肠段
小肠可以说是人体最长的器官了,大约有4、5米长。不少便血来源于小肠,最常见的是小肠肿瘤,恶性略少于良性。出血常是小肠肿瘤的首发和唯一症状,要多加警惕。
盐城德馨医院(原盐城协和医院)提示: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引发的便血,都要警惕,及时去专业的肛肠医院做相关的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